从《恰同学少年》开始,革命历史剧的嬗变与坚守

 
电视剧《恰同学少年》剧照

最近,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的热播,再次让舆论聚焦于革命历史剧的话题。不少观众都有一个。笔者最近跟几个朋友聊起《恰同学少年》,他们都有类似的感触,只是这些曾经点亮自己的精神火种,可能早已深埋心底,隐藏于庸常的现实生活中,未必需要挂在表面。但当大家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友人,便会携手共同前进,就像《恰同学少年》里经常出现的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”这句话,同道之人看到了彼此,就会引为知己。

从这个意义上讲,《恰同学少年》的感召力,绝非存在于空中楼阁之上,而是基于人性深处的理想主义情结。或许,在成年人的世界里,大谈理想主义会被一些人讥讽为“不接地气”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对刚刚打开精神启蒙世界的年轻人而言,是无法阻挡的心灵感召。正是基于每个人或许都曾经有过的对更加美好的社会愿景的想象力,《恰同学少年》的故事才能如此打动人心。

拒斥脸谱化的革命人物形象,也是《恰同学少年》提供给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重要参考。当然,这一点并非该剧独创,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,随着社会思潮的嬗变,这一表现及其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了。在《恰同学少年》之后,还有2011年上映的主旋律电影《建党伟业》,其实也是一场革命叙事与青春叙事的美妙碰撞。在这部剧中最引人瞩目的情节,当属五四运动中“火烧赵家楼”与中共一大“的“红船”等章节。这部作品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有镜头展示,极具现场感,还积极修正了历史人物形象僵化等问题。如今脸谱化塑造人物形象的做法,已经完全没有市场了。

当然,这些表现手法的嬗变背后,依然有革命历史剧的坚守。叙事方法可以变化,但对历史真相的呈现不会改变,昂扬向上的基调不会改变,否则也就不是严肃的历史剧,而是戏说历史了。要想把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拍得“好看”,的确需要以上一些技法,从《恰同学少年》开始,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品,在叙事方法与人物形象塑造上出现了突破,而《觉醒年代》也是如此,期待这类剧作越来越多。

  •  主题颜色

    • 橘色
    • 绿色
    • 蓝色
    • 粉色
    • 红色
    • 金色
  • 扫码用手机访问

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本站不存储、不制作任何视频,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。

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附说明联系邮箱,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。

© 2024 80s电影网(www.80s-tv.com)  E-Mail:[email protected]  

观看记录